小麥莖基腐病防治管理辦法
發布時間:
2022-02-16
小麥莖基腐病是由假禾谷鐮孢菌、禾谷鐮孢菌等引起的發生在小麥的病害,是小麥的主要病害之一。主要為害小麥的莖基部,莖基部葉鞘受害后顏色漸變為暗褐色,無云紋狀病斑;隨病程發展,小麥莖基部節間受侵染變為淡褐色至深褐色,田間濕度大時,莖節處、節間生粉紅色或白色霉層,莖稈易折斷。小麥莖基腐病主要侵染小麥基部1-2節葉鞘和莖稈,造成小麥倒伏和提前枯死,一般減產5-10%,嚴重時可達50%以上,甚至絕收。
為害癥狀
小麥莖基腐病苗期癥狀不明顯,最初在芽鞘或者第一葉鞘上有褐色線型斑,嚴重的造成莖基部褐色腐爛引起苗枯,典型癥狀主要表現為在小麥抽穗后莖基部第1~2節變褐腐爛,最初在基部莖節葉鞘上產生褐色條斑,病斑擴大、聯合、入莖,由下而上引起基部第一節褐腐,嚴重的可擴展到小麥基部第2~3節,并引起旗葉干尖和白穗,由于病原菌侵染根系引起 麥根變褐腐爛,整株易被拔起。
發病周期
小麥莖基腐病在苗期就會感染,病菌最早是通過衰敗的芽鞘侵入地中莖,然后向上擴展到分蘗節。等待小麥返青后,病菌還會繼續向上擴展,并且會在莖基節間形成茶褐色病斑。麥苗會因為受此病的影響而生長緩慢,嚴重時就會開始死亡。
此病主要危害小麥莖基部的1、2節葉鞘。被危害的葉鞘會變成褐色或黑褐色,而且葉片和根部的營養交換會被阻攔,會出現弱株或死苗,濕度大時出現紅色或白色霉層。
防治辦法
農業防治
選用抗病、耐病品種:不同品種的小麥具有不同的莖基腐病抗病能力,應根據土壤肥水條件、播期、茬口安排、管理水平合理選擇,避免選用不抗倒春寒的半春性及春性品種。
土壤深耕:小麥播種前,深耕土壤30厘米,將表層病殘體翻入深層,減少病原菌數量,同時可疏松土壤,有利于小麥生長,提高抗病能力。
輪作換茬:進行合理的輪作與倒茬:在小麥種植過程中進行合理的輪作與倒茬可有效避免小麥莖基腐病的發生,可將小麥與油菜、棉花、豆類、蔬菜等雙子葉作物進行輪作、倒茬,一般2-3年進行1次。
控制小麥的播期:在種植春性及半春性的小麥品種時可適當推遲播期,以減少冬前小麥莖基腐病病原菌侵染的機會。
科學施肥:結合小麥種植區的地力水平,實行配方施肥,做到有機肥和化學肥料合理搭配、大量元素和中微量元素合理搭配、底肥和追肥合理分配、土壤施肥和葉面追肥有機結合,確保耕層內肥料均勻,合理施肥促進麥苗健壯生長。
化學防治
種子包衣或藥劑拌種:小麥苗期尤其是冬前苗期是莖基腐病病原菌的主要侵染期,因此,小麥播種期是預防小麥莖基腐病關鍵時期,一定要在播前進行種子拌種包衣處理,可以有效降低莖基腐病的發生與為害,也是小麥病蟲害綠色防控的基礎。建議使用大包功、碧抗或疊彩。
藥物防治:在小麥返青期我們推薦選用維普®45%唑醚•戊唑醇、瑞燦®40%苯甲•吡唑酯、勝苗®30%苯甲•丙環唑、康必施®17%唑醚•氟環唑等,配合植物生長調節劑胺鮮酯、蕓苔素,配合上葉面肥如磷酸二氫鉀、氨基酸水溶性肥料以及生物刺激素等,藥劑混配順序,葉面肥加水,加粉劑,加水分散粒劑,加懸浮劑,加微乳劑,加水劑,加可溶性液劑,加乳油,進行二次稀釋,再噴施。
鄭氏化工的鄭氏豐®高產套餐、美珍®小麥高產套餐、小胖墩®小麥高產套餐等,這些方案對返青期的小麥具有防病、治病、保健、增產的效果,同時可以緩解受到春寒影響造成的小麥長勢發弱,干尖、黃葉現象,具有生根壯苗,增加小麥有效分蘗,提高小麥抗逆能力。
上一頁
下一頁